生态建筑设计专业2022届毕业设计线名准毕业生成功通过答辩。在环境问题逐渐突显的今天,大四毕业班的同学们,分别选择了一个具体的地区和环境,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探索。通过设计的方式,对于当地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近一年时间里,学生和导师,以及大师一起,经历了开题汇报、场地踏勘与分析汇报、概念设计汇报、方案设计汇报及预答辩,最后终期答辩等过程。
在西班牙马德里,城市化速度超过其工业化发展速度,城市化现象严重,空气污染问题与青年人失业率高的问题在马德里日益加剧。设计选址于马德里市中心与西部牧场的过渡区域,羊群每年从西部牧场穿过城市中心向南部迁徙,设计旨在通过重组空间的概念发掘羊群迁徙的内在潜力与发展可能性,形成建筑畜牧业节点 + 生态廊道的新型城市系统。通过本设计在过度城市化的混凝土丛林中恢复自然生态。这一系统具有普适性,可在未来在其他城市,根据特定的物种迁徙规律进行衍生设计。
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的调研,本次设计主旨在于改变传统单一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对于不同特殊障碍问题的学生、教师等多样人群,满足对空间的需求。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设计,体块由推拉挤压形式的设计手法生成,高度与宽度上的不同变形体现出建筑的形体概念。建筑中庭由建筑交通廊道环绕,在中庭即一楼位置建设户外活动。建筑功能垂直排布,各个不同残障类型儿童教学空间呈独栋式使用,独栋式单块建筑由一层环绕式廊道相连形成整体。
人类社会一直都在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问题,而建筑师从古代匠人时期,就是作为应对这些问题的一个答题者般的存在。社会的发展导致分工细化,才有了建筑师这一职业。而在文明起源的时候,人类面临的问题就是安全的住所,所谓最早的建筑形式,不过是把石柱立于大地之上这便可以称之为构造,然后慢慢发展到后面风格各异的建筑。而如今社会,人们面临的问题早已不是简单的解决居住问题。肆虐全球几年的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的局部战争,全球气候变暖。这些看似宏观且无法靠建筑设计去解决的问题,其实是推动建筑改革的动力。这次毕业设计的尝试,意在于模拟当极端情况发生时,作为一个高层社区的居民,能否在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在限制的空间内,完成一定时间的自给自足,并且依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成为一个能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型自给自足型高层社区。
本次毕业设计中结合存在问题及成功案例,希望在如今的全球老龄化背景下,调研社区应该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城市的文化以及历史资源,来提升上海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并且在城区中,应当有效减少城区的噪音污染,来营造一个养老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去更好的服务社区老年弱势群体以及给青年人群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共同促进适老化社区的健康发展,给社区带来新鲜的活力,创造一个多元的复合空间。根据理论研究,全龄化养老社区也是一种现代社会全新的养老模式。因为它突出了家庭的观念,既能够提供居家养老,也能在社区中养老并且不远离原本熟悉的环境的养老优势,同时也为当地老年人群体提供一个自主一体化的养老中心。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升,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的大力开发,在迅速展现其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矿山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小镇煤矿资源非常丰富、连绵的山脉下密集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煤矿,大力度,大规模甚至是无序状态的开发,又必将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且随着限制开采的规定不断发布,许多大型煤矿产业缩水,小型煤矿废弃。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得矿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日渐薄弱,矿难与毒气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群众的安全以及健康也受到影响,人类在接受大自然的“馈赠”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故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矿山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煤矿限制开采后经济发展,周围农田的耕种也受到影响,工作岗位减少,乡民外出谋生后村镇活力彻底消失。修复原生态的同时,吸引乡民留居以及外地游客,恢复经济发展使小镇重新活过来迫在眉睫。
菜市场是一个充满烟火与市井情调的地方,汇聚人情的场所,中国现今高速的发展所呈现在城市中的碎片化、剧异化的空间运作状态,在物质文脉之下,矛盾并存的深层状态,我希望在新式菜场中与这些元素及问题进行碰撞从而赋予这个新式菜场更加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及建筑内涵。聚焦的社会问题,应对现代的“孤立危机”,借鉴 Mind Craft, 定义新式菜场生活方式,可由使用者自己来决定场所的空间构成,摆脱以往菜场的局限,延续选择性的乐趣。基于对新式菜场的空间重组的研究,通过对空间配比、对城市以及历史的文脉的研究,赋予新式菜场在城市中的特殊作用以及文化内涵,根据菜场特点,在建筑内部设置城市农场,围绕其外部设置中心广场等空间,旨在打造出具有市井文化气息、 生活化场景、环境良好、沉浸式体验感的“归属”菜场。传统菜场的现状及优缺点的调研分析,菜场中互动空间的设计做法研究,不同人群对菜场的需求,针对于地块历史文脉的延续以及场地功能之间的融合,基于室内种植的雨水收集及水循环处理、基于城市特点的建筑内部热环境处理、基于菜市场内部通风处理。
本次设计的提出,基于对沿海渔排空间的观察,引起对未来海上生活的思考。从需求、经济、生态、社会等各个方面探讨海上生活区的功能。由各种解决海洋漂浮居住的技术支撑,如漂浮住区的漂浮技术、海水淡化、海上植物栽植技术、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海浪发电等,为海上漂浮住区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也通过这些技术对当地渔场生态环境和水污染问题进行改善。旨在帮助沿海地区建立应对气候环境变化所造成挑战的渔民理想生活区。而海上生活空间的塑造,依托于一个具备适应性与灵活度的结构——渔排结构。这种海上漂浮住区为沿海城市长期以来填海造陆这类扩张居住空间的方法提供了替代方案,也为日益减少的当地渔民和边缘化的当地人,建造一座栖息地。同时也传达了中国对全球环境危机的重视以及积极回应的态度。
双减政策的实施,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和上学时间。然而,也带了一些社会问题。此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为解决或缓解放学后学生归属、提供新型专业类教育和扩大住宅功能三者的关系作为出发点,研究学生放学后需求的空间形式(例如运动空间、专业类教育空间、学习空间)、功能与住宅的结合。在未来教育模式可能改变的情况下,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会伴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像现在只以文化类学习做为主体。本设计希望通过专业类教育和住宅空间的功能组合,为学生提供伴随生活起居的种植类教育;丰富放学后的生活,从小培育学生对于职业的兴趣。同时通过劳动过程强调节能和环保的生活理念。通过扩大住宅的功能,提供具有专业类种植技能的研究人员和教育志愿者更多长期且稳定的工作岗位。
在东北地区,在社会经济问题不断出现背景下,通过纪念性建筑的空间叙事设计,去弥合不同产业群体问题。通过城市的殖民记忆和工业发展史,进行不同群体之间的共性连接,思考设计如何回归当地社会,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关系,找出城市中人们的共性需求。通过设计去祛除人们心底对于场地过去的芥蒂,并对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城市棕地,如何新生进行研究。
随着边远省份的经济发展,保护地方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营造宜居环境也需要适当的解决途径。贵州省的岜沙是少数民族苗族人民的聚居地,当地有大量体现苗族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当地的喀斯特地形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本课题试图在保留岜沙当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创造出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的空间;同时应对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着眼于传统民居热工环境问题,寻找可持续的生态切入方式,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景观建筑特色,在使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新建筑形式的同时运用当地传统的文化和符号,挖掘传统建筑价值,优化建筑空间格局和聚落的形态,凸显岜沙苗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创造形成新颖、高效和多功能的现代建筑,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为外来游客提供一个体验场所,能够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当地民俗,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应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背景,改善和增加场地周边的候鸟栖息地,实现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同时,根据国家土地规划文件完成的相关功能分布,在不破坏绿地的情况下完善候鸟救援实践基地的设计,调高人民群众对候鸟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度。虽是为人设计的建筑但是从根本上还是为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 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发展陷入瓶颈阶段,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受重视度不高,地位不高, 实践场所缺乏规范,实施的相关活动不够标准化,实践教育内容深度不够以及实践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本次设计从人类意识和实 践活动方向出发实现人,建筑,环境,动物四者共同发展。
随着亚太地区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长寿的同时,当今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也在不断加重,养老已经成为了社会各方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适老性建筑也逐渐成为热门和重点,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有着突出的自身优势,能够满足老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在未来,医养结合模式将成为养老模式的主流方向。另外,全球碳排放量急剧上升,空气问题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建筑是碳排放大户,因此低能耗甚至零能耗的低碳建筑成为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本设计所着重的生态问题便是全球变暖杏彩体育,设计旨在从老人自身、老人和亲朋好友以及老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出发点,构建一个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让老人能够有自尊地、享受自由地、生命充实地老去。本设计的建筑概念为“连续”,体现在建筑形体、室内外空间和功能排布的连续性上,而设计概念则以“山海桃源”为出发点,首先是在建筑形体上更加贴近山与海浪的动感形态,在立面上打造似山峰的起起伏伏,而平面上沿用水波纹的造型,具有动感的建筑造型让整体氛围更加活泼灵动;再者就是营造像“世外桃源”一样幸福和谐的生活环境,让老人们能够拥有充满生命的岁月,而不是充满岁月的生命。
由于飞快的城市化进程,大面积的土地功能由绿化功能转变为其他经济用地,大面积的高热导的人工材料造成了城市内严重的热岛效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城市归还绿地。本次设计选址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位于市中心,结合此城市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建造多功能绿化公寓,设计意在解决热岛以及老龄化引发的问题。建筑以庭院为核心,利用多种庭院的变化,将活动空间和绿色空间组成建筑的立体表皮,多样化的教学空间充分发挥退休后人员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此项目在社会问题、生态环境、设计理论三方面,寻找当今我国与世界存在的现实问题,尝试寻求解决方案,通过设计的手段系统化的呈现出来。第一部分内容是对上述三方面进行问题的发现并展开讨论。在社会方面,城市空间中残疾人使用者形象的缺失和忽视,加重了公众与残疾人的社交隔离;在生态环境方面,全球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需要面临的问题,强调未来城市活动中的可持续用水的概念想法;设计理论方面,提出设计需要遵循包容性设计的理念。第二部分内容是以确定目标人群和场地调研为主,划定了轮椅使用者为核心服务人群,并尝试最大化的让更多相关用户适配, 研究可访问区域的设计案例。场地调研部分整理了政策文件,实地拍照和线上平台等信息。第三部份内容是围绕发现的问题和对设计理念的学习,试图通过设计的手段使其更加系统化地呈现出来。
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人口激增又导致了大型乃至巨型城市不断出现。以北京为例,这座典型的巨型城市就面临人口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市民长期忍受雾霾和噪音之苦。本课题力求在北京设计一座生态感官艺术馆,展出与视觉、听觉、嗅觉相关的艺术品,并通过建筑设计为公众提供三种感官的沉浸式体验,重建因城市污染而麻木了的感官刺激。基于建筑表皮技术运用及仿生建筑的成功案例,在机械水泥的城市中建造一座具备呼吸、净化功能,拥有生命力的展览类建筑,带给人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为整日浸溺于各类污染中的现代都市打造一座生态绿洲,唤醒城市居民久被麻痹的感官。
海洋是我们地球不可分割的十分重要的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污染,气候变化,使得海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脆弱。近年来,鼓浪屿因为过度开发的旅游业与海洋经济,导致其附近海域污染增加,通过对岛屿的实地调研,也发现岛上旅游商业过于千篇一律,且缺乏为本地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设施。所以,本设计意在此建立一处人与海洋共存的,有教育意义的图书馆/生态活动中心。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有价值的空间都被用来开发利用,而总有些剩余空间会被搁置在一旁,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类似的剩余空间,比如建筑物间不规则的空间,高架下无法利用的空间,废旧工厂,火车站台等。在如今这寸土寸金的社会中,杏彩注册平台这些空间不应该被浪费,应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设计旨在如何有效利用城市剩余空间和废旧材料来为沪漂提供一个经济实惠且具有归宿感的青年公寓,并且探索如何利用自然条件达到低碳环保的要求,这具有社会意义的同时也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21 世纪以来,全球碳排放迅速增长,2000年至2019年期间增长了40%,2019年达到343.6 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政府在2020年9月举行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到2060年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和可持续的能源来源来使用。与所有其他能源不同,人力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加,人力是全方位的动力源并且是地球上最可持续的能源。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崇,掀起了一股“健身热潮”,我着眼于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规划和有效实施,力图打造一个以人力为主要能源产生方式的社区活动中心,提供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的城市营造和更新模式。设计意在将人力建筑空间与社区空间进行融合,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不同的、更为便利生活的服务与活动,其中以健身房、舞蹈厅等运动空间为主要功能空间,内部放置不同的健身器材和声音发电收集器、踏步收集等对应的人力发电能量收集技术,鼓励人们通过运动的方式收集可再生能源,在日常中做到对环境的保护,并且在建筑内的运动功能空间中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人员参与进来,形成建筑内资源的“自给自足”。
本次设计旨在设计一个服务于上班族的睡眠治疗体验中心,提供不同的睡眠治疗服务,售卖睡眠治疗相关产品,增加对于睡眠相关知识的教育空间,并有一部分睡眠问题治疗相关的研究空间。场地位于的周浦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西部,距离浦东新区市中心车程仅25分钟,场地附近也有地铁站,交通可达性是比较高的。并且场地位于的地方不是主城区,所以人流量和车流量都不是很大,噪音也比较少。医疗服务是周浦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场地也位于周浦镇未来规划中的国际医学园区板块中,这对于未来睡眠治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有很大帮助。
敦煌是一片被沙漠环绕的绿色,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够完善、功能效率低下、生存条件差、资源贫瘠、干燥、热空气干燥、水源短缺;主要的灾情是风沙和霜冻。本设计以干旱内陆流域的“脆弱生态”为主要研究对象,打造生态可持续的酒店方案。
研究相关技术分析海上空间设计的先进理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和国内外海上建筑物的探索历程,并将其运用于研究教育中心的设计。对海洋研究教育中心进行设计,以满足构建新的生存空间,结合各类技术,打造生态的海上漂浮空间。也为未来沿海城市海水淹没问题提供可行的创新设计方案。
对大家来说,大四是一个特别的学年。这段期间里,同学们经历了欢笑,泪水,挫败,最后克服种种难题,走出困境,完成汇报,成功毕业。尤其是这个学期,由于疫情肆虐上海,长达两个多月时间里,在沪的同学都被困在寝室。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中,同学们积极适应封城的生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杏彩体育,并且完成一次次的设计汇报,最终答辩成功。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你们做到了,克服了,并且取得了胜利。这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考验,想必会让大家长久难忘。最后祝福同学们,一切顺利,勇敢而坚定的追寻梦想,未来可期。